威尼斯影展评审团大奖《圣奥梅尔杀婴案》女人身上抹不去的痕迹

【影评】威尼斯影展评审团大奖《圣奥梅尔杀婴案》:女人身上抹不去的痕迹首图

圣奥梅尔杀婴案》为《当我们成为风景》法国新锐导演爱丽丝迪欧普首部剧情长片,并找来《我的朋友维多莉亚》葛丝拉基梅兰达、凯伊耶卡加梅主演,《圣奥梅尔杀婴案》最后荣获2022年威尼斯影展评审团大奖及最佳首部电影,更代表法国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圣奥梅尔杀婴案》改编自真人真事,以法庭戏贯穿全片,片中大量的自白论述,搭上令人不安的音效,营造出极具压抑的节奏氛围。 以种族、文化、性别等不同面向切入,堆叠出难以用言语形容的人性。

【影评】威尼斯影展评审团大奖《圣奥梅尔杀婴案》:女人身上抹不去的痕迹

《圣奥梅尔杀婴案》剧情描述北法小镇圣奥梅尔的法庭上,一名年轻文学教授兼小说家哈玛,为重新诠释希腊神话美狄亚的新作而出席旁听一起审判。 一名从塞内加尔移民至法国的年轻黑人女性萝伦斯柯利,被控诉遗弃仅15个月大的女儿于涨潮的海岸任其自生自灭,最后溺毙身亡。 法庭上母亲的大胆自白与证人们的片面证词,让案情陷入胶着,也让哈玛的信念起了动摇,究竟哈玛与萝伦斯之间有着什么连结?

从片名《圣奥梅尔杀婴案》来看,不仅直接破题,让观众知道本片将要论述的事件,更直接展现本事件会触碰不少极具争议性的敏感议题。 同样来自于塞内加尔的导演,因与自身成长背景相似,而关注到该起真实案件,甚至在当时开庭期间,导演就坐在现场旁听。 纪录片创作出身的她,几乎还原了真实事件的所有细节,甚至剧本中主角的自白皆是出自于当年导演在法庭内记录下来的内容。

【影评】威尼斯影展评审团大奖《圣奥梅尔杀婴案》:女人身上抹不去的痕迹

然而10年过去,《圣奥梅尔杀婴案》导演化身成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哈玛,不仅重现真实事件,也体现自己当时坐在下面的心情与看法。 两位主角萝伦斯与哈玛有着相似的身份背景,不禁会令人产生一些联想,但导演却透过两种不同的表演方式——萝伦斯的大量自述对比着哈玛的沉默寡言,不试图将两个角色划上等号,而是共享着同为女性、为人母的某种心理上的连结。

以往这类型的电影,会藉由场场紧张对立的法庭戏,交织成一个真相与答案,但《圣奥梅尔杀婴案》打破了这个规则,导演并无意要演员重现当年她所看到的法庭戏,而是透过主角一字一句的自白论述,堆叠出一个看似清晰却又有点模糊的真相。

【影评】威尼斯影展评审团大奖《圣奥梅尔杀婴案》:女人身上抹不去的痕迹

被告萝伦斯出生于塞内加尔,从小移民到法国,被其母亲刻意培养成说着一口流利法文的「真法国人」,光是主角萝伦斯一开口,即让许多人都为其说着一口流利法文与高贵典雅的气息而惊讶。 然而其大学教授在证词上却表示其作品反映出内心混乱,甚至认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而随后萝伦斯在法庭上飘移不定的说词,以及反反复覆的态度,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是难以用表面事实来描述。

细细抽丝剥茧萝伦斯这个角色,会发现不仅仅是充斥着谎言与罪恶,其身上巨大的矛盾与不安,大多是来自于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像是小时候母亲带给她的疏离感、求学时遇到挫折而造成其逃避心态,或是伴侣待她忽冷忽热的暧昧态度,甚至在产下女儿后,其内心充斥孤立无助的感觉,让她像个空壳,像是隐身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只能转以投靠巫术迷信来获得心灵解脱。

【影评】威尼斯影展评审团大奖《圣奥梅尔杀婴案》:女人身上抹不去的痕迹

我特别喜欢《圣奥梅尔杀婴案》结尾,辩护律师引述「奇美拉」那段话,她表示「奇美拉」在希腊神话中代表着某种混合体的怪物,而不仅于此,科学上更真有此事,当胎儿在母亲体内,体内部分 DNA 和细胞会转移至胎儿身上,而相对地,胎儿的细胞也会转移至母体器官上,而这些混种细胞就被称为「奇美拉细胞」。

此话也成为《圣奥梅尔杀婴案》最有后劲且最为重要的结语:

「女性都是奇美拉,我们存在着母亲的痕迹,也存在着女儿的痕迹,而她们也终将带着我们的痕迹。」

电影最后一幕哈玛与母亲手牵着手,并抱着其刚出生的孩子。 或许她与萝伦斯有着相似的创伤,但她最后却选择一条新的路,不愿再将这创伤延伸下去。

原创文章,作者:丫馆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yashenghuo.com/7099.html

(0)
上一篇 2023年6月17日 下午7:09
下一篇 2023年6月18日 下午9:23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